联系我们
微信
岭南金融博物馆微信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发表时间:2024-08-29
广州缝纫机生产萌芽于民国26年,当时经营旧缝纫机的冠星衣车行老板投资白银2000元,利用1台旧车床和一些修理缝纫机的零星工具,仿照胜家牌缝纫机生产出广州第一架家用缝纫机。当时两天才生产1架,翌年初,发展到每天生产1架,并能自制针板、送布牙等10多种零件,其余零件从外地购买。但在“洋机”充斥市场的情况下,国产缝纫机销售十分艰难。民国27年10月,日军入侵广州,冠星衣车行生产受到影响,于民国32年停业。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胜家缝纫机公司等向广州输入缝纫机、针织机,基本垄断了广州缝纫机市场。民国34年,冠星衣车行复业,生产的缝纫机定名为“宝星牌”。翌年,该行的生产工场改名为华南缝纫机厂(以下简称华南厂),并将产品商标宝星牌改为华南牌。民国36年,何泽记机器厂改名为超华缝纫机厂,仿制胜家牌缝纫机,后又改厂名为丽华缝纫机厂,生产复兴牌、火矩牌缝纫机。同年,大成缝纫机厂开业,生产缝纫机机架和专用螺丝。至民国37年,广州的缝纫机行业有工人70多名,专用生产设备43台,建国前12年间(1937~1948)共生产缝纫机3770架,产品在广东、广西、云南等地销售。1949年,全市生产普通家用缝纫机1200架。
建国后,广州缝纫机制造业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有了很大的发展。为扩大缝纫机生产,经广州市工商管理局批准,私营企业志成运输行,“大中”“锦发”等5家厂店并到华南厂;“捷利”“中兴”等四家汽车材料商行,“立成”“成发”等6家机器厂店并到大成缝纫机厂;丽华缝纫机厂原资方把全部资金转移到香港,市政府、工会组织工人生产自救,并将“广益”“兆和”两间进出口商行转业到丽华缝纫机厂。至1953年,全市缝纫机产量达到1.14万架,超过了建国前12年生产的总和。企业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广州缝纫机生产从分散走向集中,开始了既生产家用缝纫机,又生产工业缝纫机的历史。但由于经验不足,生产计划不周和原材料紧缺,到1960年,家用缝纫机的产量有所下降。1963年开始到1965年,通过加强管理,开展技术革新,缝纫机行业的生产得到提高。
70年代,广州缝纫机生产逐步提高机械化程度,向半自动化、自动化发展。1984年10月,广州市缝纫机工业公司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首批自营进出口单位。1986年,缝纫机年出口交货量达到22.10万架,创历史最好水平。然而从1987年开始,华南牌普通家用缝纫机在国内城市市场逐步饱和,只在农村市场尚有销路。1990年,国内销售不畅,出现产品积压、行业亏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州缝纫机制造业大力开展改革,调整产品结构,发展横向经济联合,把零部件扩散到行业外的企业生产,进一步理顺行业生产布局,提高了生产能力与产品质量。广州成为全国缝纫机四大生产基地之一。
(参考文献:广州缝纫机发展史民国26年-公元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