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微信
岭南金融博物馆微信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发表时间:2024-10-31
来源:岭南金融博物馆
一、历史背景
古道千年,寻觅书香之气;文脉绵延,感受书院风华。在明清年代,广州书院在数量上居全国第一,岭南文化薪火相传闻名天下,并让广州文脉千年传承不绝。在越秀区北京路附近,以流水井、大小马站为核心的三平方公里范围内,聚集了近百家书院,形成了一个全国罕见的书院群。其中现存最完好的一座,当属位于西湖路流水井29号的庐江书院。庐江书院又名何家祠,是一座由何氏宗亲于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出资合建、历时5年方落成的宗族祠书院,曾作为昔日省内何氏家族弟子来穗应试之用,是大小马站书院群历史文物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书院占地1896平方米,建筑面积2305平方米,砖木结构,建筑秀美,装饰细腻。1954年,庐江书院收归国有,1993年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是广东省目前仅存的布局保存较为完整的书院之一。这座位于北京路核心商圈文化旅游区内富有岭南建筑特色的清代古书院,历经两百多年历史,如今已变身为岭南金融博物馆。作为华南地区首家综合性金融博物馆,正不断擦亮广州浓墨重彩的金融名片,同时生动彰显岭南城市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保护与活化
(一)修旧如旧,保护性修缮危房古建
庐江书院,作为政府直管公房,东西书舍共有52间房屋,曾作为学校、幼儿园及文化站等,后作居民住宅,生活着如“72家房客”般的70余户人家。当时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0平方米,居住条件恶劣,房屋损坏严重,地基下沉、墙体倾斜、构件霉废,被鉴定为危险点房(B级),存在极大安全隐患。2012年至2014年,在广州市发改委和广州市财政局的支持下,庐江书院被列为市级危改项目,开展“文物类危房保护性修缮”试点,进行了系列保护修缮。腾迁租户,恢复书院功能;加固倾斜、开裂、松散、风化严重的墙体;采用传统材料修补、添配庐江书院受损、缺失的构件;采用传统工艺重新绘制、修整庐江书院外立面、雕塑和彩画;改善照明、给排水条件,加强绿化。改造过程中,坚持“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的原则,保持书院原有风貌,同时扎实做好住户安置工作,其中56户170人得到异地妥善安置,人均居住面积大幅提升。庐江书院的保护性改造,不仅传承了岭南文化,也极大地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提升了城市品质。2015年9月,国家住建部城市危房改造调研组来穗调研,充分肯定了广州庐江书院改造项目在点状、零散危房改造中的示范作用。
(二)活老化新,创新性变身地标名片
岭南金融博物馆列入广东省金融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是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60个重点项目之一。2011年始,由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现中共广州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下称“市委金融办”)牵头启动岭南金融博物馆筹建工作。2016年9月,市政府正式确定馆址定于庐江书院。自2011年始,博物馆筹备组历时5年编写了123万字的《岭南金融史》一书,一步一脚印完成了《展览陈列大纲》,并于2016年初着手开展藏品征集等相关工作,共组织召开大小工作协调会、专家论证会近100场,调研足迹遍布全国十几个城市,多方协调市财政局、市委编办、市文广旅局、市住建委、越秀区政府等多部门支持,按照“政府搭台、市场运作、专业管理”的原则,创新性地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社会机构运营。2019年4月11日,岭南金融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从立项起历时7年,博物馆完成各项筹备与基础建设工作。保护性改造遵循三个原则:一是新物与旧建共存而不破坏,二是可复原性,三是满足博物馆的参观条件。在忠实于《岭南金融史》和所征集的历史文物的基础上,通过挖掘和提炼,设置了10个大场景,10个小场景,提炼了10个小故事,再现了岭南金融发展史上的精彩瞬间。博物馆的陈列设计获得了第十二届设计博览会华鼎奖金奖。
三、利用与传承
岭南金融博物馆在整体设计上,充分利用建筑鲜明的特有风格,展柜、灯光、艺术场景的设计及色彩运用上尽量与建筑相协调,把岭南金融元素融入岭南建筑文化中。庐江书院由三进式中堂和30间面积10-20平方米之间的房间组成,在设计上做到因地制宜,按照整体格局进行划分,将展区分为货币、银行、传统金融、证券、保险、对外金融、广州金融等七大展厅。在空间范围上,以“岭南”作为最大地理空间,包括广东、香港、澳门、海南、广西等区域。在时间范围上,上限最早追溯至南越王先祖政权建制之时,宏观展现与岭南金融有关的重要史实、事件、人物及相关文物等。
岭南金融博物馆充分发挥金融文化教育、展示、宣传的平台作用,开馆以来累计接待参观总流量超40万人次,跨省市合作开展岭南金融文化、红色金融、博物馆教育等方向共计11项课题研究,组织发起古建保护与金融类行业博物馆运营等专题共计7次学术交流研讨会,着力打造规范化、系统化、具有广东地方特色的金融知识普及教育主阵地,并加强与金融院校、金融机构合作,有效促进产业链、文化链、人才链等有机融合。在文化建设方面,举办了品牌赛事“岭南金融文化大使选拔赛”,最高一届总投票数达100万,在线观看人数20万,吸引多家主流媒体报道。结合建党100周年推出短音频作品《岭南金融故事》《辉煌的足迹––党史中的金融足迹》,在广东广播电视台股市广播、喜马拉雅、蜻蜓FM等多个平台播出,生动鲜活讲好红色金融故事,总收听量逾1040万次,覆盖人群量近630万人。2024年5月牵头成立全国性的金融行业博物馆公益联合体––金融博物馆联盟,汇聚近20家金融类博物馆,整合资源打造金融文旅矩阵。联盟于第13届中国(广州)国际金融交易·博览会上举办了金融博物馆联展,开展了以“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培育与金融博物馆创新发展”为主题的金融博物馆岭南论坛。在宣传方面,博物馆陆续登上学习强国、《人民日报》、广东广播电视台、广州日报、新花城、中国广州发布、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信息时报、广州越秀发布等平台,获得300多篇次报道,在高德地图出游榜中,位于越秀区博物馆排名第三位,在北京路文博圈和广州市博物馆集群中崭露头角,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和群众好评。至今岭南金融博物馆已开放5年有余,馆藏品由开馆时8500件增至14876件,展出展品1000余件,其中15件馆藏被认定为国家三级文物。博物馆展陈以岭南地区金融为主题,集收集、展览、金融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为市民群众讲述中国金融发展史上广东众多“第一”的诞生和璀璨行业成果,彰显了“创新、先行、担当”的岭南金融精神内核。
四、成效和愿景
岭南金融博物馆现为国家三级博物馆、广东省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基地、岭南金融文化产业教融合基地、广州市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广州市党建示范(党员教育)活动基地、广州市港澳青少年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广东财经大学“大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广州市越秀区少年宫美育实践基地、(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红色金融教育基地以及(文旅部)广州国际展示厅•入境游合作示范点。入选广州市博物馆协会理事单位,当选金融博物馆联盟首届理事长单位,有效地发挥了博物馆在岭南金融文化铸魂育人等方面的平台引领作用。岭南金融博物馆将继续发扬“传承+创新”工作模式,让老建筑和历史文物活起来并“开口讲话”,通过多种手段切实发挥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向岭南金融文化溯源地、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文化新标地及岭南红色金融文化新阵地的目标不断迈进。